精彩回顾|国宝级大师郭淑珍高端访谈侧记
郭淑珍
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得主,“金钟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多个重量级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中国声乐界的国宝级人物。
12月2日下午的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艺术普及教育活动的现场一室通明,人头攒动。前两排嘉宾席上就座的几十位歌唱家更是令现场星光熠熠。今天,他们以朋友、后辈和学生的身份,同现场的乐迷一道,静待郭淑珍先生登场。
2017年欣逢郭淑珍先生九十华诞暨从艺从教七十周年。在即将迎来建院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国家大剧院再次邀请郭淑珍先生做客,既表达了剧院对于先生的孺慕之思、崇敬之情,更体现出国家大剧院承继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在新形势下开启和打造中国高雅艺术事业新里程、新视野、新格局的决心。
玫红外披点缀起典雅端庄的香槟色花纹裙装,郭淑珍先生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健步入场,其间频频向台下的观众和老朋友们致意。耕耘舞台几十载,聚光灯下的她永远妆容精致,衣容齐整。一开始,她甚至拒绝了递过来的话筒,一开口,中气十足的声音便到达现场的每一个角落。笑称自己“今年十九”的她谈吐风趣,娓娓道来,在她的叙述之下,一段音乐人生的传奇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从爱钻戏园子的津门姑娘到北平艺专的“好苗子”,从建国初期第一批公派留苏的留学生到不可错过的“中国之音”,郭淑珍先生艺术道路的发端萌芽期和漫漫求学路,在她本人条理清晰、充满趣味的回忆中,随着屏幕上照片的转换,在人们眼前回放。一字一句,皆是故土情深;一点一滴,不离对歌唱的赤诚。
郭淑珍先生在演唱上要求声与情要达到统一,深刻体现作品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正如她在演唱歌曲《黄河怨》时,其细腻、深邃的表情,准确地控制与把握行腔吐字;其如泣如诉,低回婉转直至爆发式的呼喊,用歌声完美塑造了黄河岸边受苦受难的妇女形象,也是国难中整个中国人民的抗争形象,时人赋诗:
撕心裂肺动鬼神,
黄河怨女绝代声。
金质唱片金钟奖,
当之无愧郭淑珍。
郭淑珍(1943年)
郭淑珍演唱《黄河怨》(1975年)
郭淑珍演唱《黄河怨》(1975年)
活动开场后,话音未落,故交又来。几位郭先生的老朋友、老同事和得意门生纷纷走上讲台,为我们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和温暖的郭淑珍。
曾经搭档郭淑珍先生演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著名老一辈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追忆和“大师姐”学习、共事的峥嵘岁月。新中国第一代声乐艺术工作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努力为中国发声的往事令观众们动容。
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登台掀起了活动的一个小高潮。昵称郭淑珍先生为“郭茨卡娅”,她讲述了两人几十年的师友缘。郭淑珍先生既是李谷一艺术道路上不可缺席的指导老师,也是她在中央乐团同台多年、比邻而居的“忘年知己”。在聊起1978年中国艺术代表团访美的经历时,郭淑珍先生脱口而出当时随团出访的人员总数,精准的记忆力令现场的每一个人惊叹。
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评剧皇后”新凤霞和剧作家吴祖光之女吴霜作为学生代表之一谈老师郭淑珍。十六岁即拜入郭淑珍门下的吴霜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开蒙,当她因为身高原因而遭遇瓶颈时,还是郭淑珍老师为她竭力奔走,敲定录取事宜。从此,中国歌剧舞台上又多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曾参演《图兰朵》《西施》等数部国家大剧院制作以及原创剧目的幺红分享恩师对于学生博大无私的爱。十八岁起就跟随郭淑珍先生学习的幺红,一句“护犊子”道出了郭淑珍先生对于学生的爱护,同时也分享了老师在专业上的严格要求和艺术追求上的尽善尽美。她说,和郭老师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师生和母女的情谊:“我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郭老师站在我的身后。”
郭淑珍与幺红的合影(1993年)
耕耘经年不自知,惊觉桃李满芳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郭淑珍先生的几代学生们用歌声来寄托对于老师的祝愿,也践行老师扎根舞台、服务人民的谆谆教诲。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合唱《老师,我总想起你》
吴霜演唱轻歌剧《蝙蝠》中的咏叹调《笑之歌》
廖昌永带来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选段《快给大忙人让路》
吴碧霞演唱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的咏叹调《木偶之歌》与《只有山歌敬亲人》
每一位学生演唱完毕,郭淑珍先生都会起身,奉献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学生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演唱间隙,一位资深的老乐迷给郭先生送上了围巾,先生立即回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段小插曲也为这凛冽冬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暖意。
最后,在郭老师的学生,著名女中音歌唱家、主持人刘小丽的倡议下,全场的来宾和观众为郭淑珍先生唱起了生日歌。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旋律久久盘桓,并在全体嘉宾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中得到了升华。风采依然的郭淑珍先生矢志继续做三尺讲台的坚守者,中国优秀声乐人才的摆渡人;她更鼓励大家:少年当勉力,潜心筑高台,期盼诸君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情怀、有道德、有追求的奉献者。
九十风雨人生路,
而今回首再看,
风华正当年!
(摄影:刘方)